渐进符号和基本效率类型

前一节中指出,效率分析框架主要关心一个算法的基本操作次数的增长次数。基本操作次数的增长次数作为算法效率的主要指标。为对这些增长次数进行比较和归类,计算机科学家使用了3种符号:O(读作“O”),Ω(读作“omega”),Θ(读作“theta”)。

在下面的讨论中,一个算法的运行时间(常常用基于操作次数C(n)来表示),g(n)是一个用来和该操作次数做比较的函数。

非正式介绍

非正式来说,O(g(n))是增长次数小于等于g(n)(以及其常数倍,n趋向于无穷大)的函数集合。下面几个例子,它们的断言都为真:

n ∈ O(n^2), 100n + 5 ∈ O(n^2), 1/2n(n-1) ∈ O(n^2)

前两个函数都是线性函数,增长次数比g(n) = n^2的要小,最后一个是平方函数,和n^2相同的增长次数。另一方面,

n^3 ∉ O(n^2), 0.0001n^3 ∉ O(n^2), n^4 + n + 1 ∉ O(n^2)

n^3和0.0001n^3都是立法函数,增长次数比n^2大;对于四次多项式n^4 + n + 1也是如此。

第二个符号,Ω(g(n)),代表增长次数大于等于g(n)(以及其常数倍,n趋向于无穷大)的函数集合。例如:

n^3 ∈ Ω(n^2), 1/2n(n-1) ∈ Ω(n^2), 但是100n + 5 ∉ Ω(n^2)

Θ(g(n))是增长次数等于g(n)(以及其常数倍,n趋向于无穷大)的函数集合。因此,每一个二次方程an^2+bn+c在a>0的情况下都包含在Θ(n^2)中。

通过前面的非正式讨论,对于这3个渐进符号背后所包含的思想已经有所熟悉了。因此,我们现在来做一个非正式的定义。

符号O

定义1 函数t(n)包含在O(g(n))中,记作t(n) ∈ O(g(n)); 它的成立条件是:

对于所有的n≧n0来说,t(n) ≦ cg(n)

图2.1说明了这个定义,我们在图中,将n扩展为实数。

作为例子,我们对前面介绍中的断言做一个正式的证明:100n + 5 ∈ O(n^2).

100n + 5 ≦ 100n + n(当n≧5) = 101n ≦ 101n^2

因此,我们得到了定义中要求的常量c和n0的值,它们分别是101和5.

注意,该定义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来选择常量c和n0的特定值。例如,我们也可用以下推导来完成证明:

100n + 5 ≦ 100n + 5n(当n≧1) = 105n

这时,c=105而n0 =1.

符号Ω

定义2 函数t(n)包含在Ω(g(n))中,记作t(n)∈Ω(g(n)),成立条件是:

对于所有的n≧n0来说,t(n) ≧ cg(n)

图2.2说明了这个定义。

这个例子是n^3 ∈ Ω(n^2)的一个正式证明:

当n≧0时,n^3 ≧ n^2

也就是所,我们可以选择c=1及n0=1.

符号Θ

定义3 函数t(n)包含在Θ(g(n))中,记作t(n)∈Θ(g(n)), 它的成立条件是:

对于所有n≧n0来说,c2g(n)≦t(n)≦c1g(n)

图2.3说明了这个定义。

作为一个例子,让我们来证明1/2n(n-1)∈Θ(n^2)。首先,我们证明右边的不等式(上界的情况):

当n≧0时,1/2n(n-1) = 1/2n^2 - 1/2n ≦ 1/2n^2

其次,我们来证明左边的不等式(下界的情况):

1/2n(n-1) = 1/2n^2 - 1/2n ≧ 1/2n^2 - 1/2n·1/2n(当n≧2) = 1/4n^2

渐进符号的有用特性

某些算法是由两个连续的执行部分组成的,在对它们进行分析时,下列特质特别有用。

定理 如果t1(n)∈O(g1(n))并且t2(n)∈O(g2(n)),则

t1(n) + t2(n) ∈ O(max{g1(n), g2(n)})

(对于符号Ω和Θ符号,类似的断言也为真)

证明 (就像我们看到的,增长次数的证明是基于以下简单事实:4个任意实数a1,b1,a2和b2,如果a1≦b1并且a2≦b2,则a1+a2≦2max{b1, b2}.

又因为t1(n)∈O(g1(n))存在常量c1和n1,使得:

对于所有的n≧n1,t1(n)≦c1g1(n)

因为t2(n)∈O(g2(n)),

对于所有的n≧n2,t2(n)≦c2g2(n)

假设c3=max{c1, c2}, 并且n≧max{n1, n2},则:

t1(n)+t2(n) ≦ c1g1(n) + c2g2(n)
≦ c3g1(n) + c3g2(n) = c3[g1(n) + g2(n)]
≦ c32max{g1(n), g2(n)}

因此,t1(n) + t2(n) ∈ O(max{g1(n), g2(n)}), 这时,满足符号O定义的c和n0的值分别为2c3=2max{c1, c2}和max{n1, n2}.

它意味着该算法的整体效率是由具有较大增长次数的部分所决定的,即它效率较差的部分决定的

利用极限比较增长次数

符号O,Ω和Θ的正式定义对于证明它们的抽象性质是不可缺少的,但我们很少直接用它们的定义来比较两个特定函数的增长次数。一种较为简便的比较方法,基于对所讨论的两个函数的比率求极限。有3种极限情况会发生:

注意,前两种情况意味着t(n)∈O(g(n)),后两种情况意味着t(n)∈Ω(g(n)),第二种情况意味着t(n)∈Θ(g(n)).

基于极限的方法常常比基于定义的方法更方便,因为它可以利用强大的微积分技术计算极限,比如说洛必达法制

和史特林公式

下面3个例子用极限法来比较两个函数的增长次数。

例1 比较1/2n(n-1)和n^2的增长次数(可以一眼看出来)

因为极限等于一个为正的常量,所以这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增长次数,也可以用符号的形式表达为1/2n(n-1)∈Θ(n^2).

例2 比较log2 n和√n的增长次数。

因为极限等于0,log2 n的增长次数比√n小。

例3 比较n!和2^n的增长次数。利用史特林公式,我们有

因此,虽然2^n增长很快,但n!增长得更快。我们可以用符号记作n!∈Ω(2^n).

基本的效率类型

效率分析框架把增长次数为倍数关系的函数放在一起。大多数算法的时间效率可以分为不多的几种类型。下表为基本的渐进效率类型按照其增长次数的增序进行排列。

类型 名称 注释
1 常量 为数很少的效率最高的算法,很难举出合适的例子,因为典型情况下,当输入的规模变得无穷大时,算法的运行时间也会趋于无穷大
log n 对数 算法的每一个循环都好消去问题规模的一个常数因子(参见5.5节减常数因子算法)对数算法不可能关注它的输入的每一个部分
n 线性 扫描规模为n的列表(例如,顺序查找)的算法属于这个类型,一般关注输入的每个部分)
nlog n n-log-n 许多分治算法,包括合并排序和快速排序的平均效率,都属于这个类型
n^2 平方 一般来说,包含两重嵌套循环的算法的典型效率。基本排序算法和n阶方阵的某些特定操作都是标准的例子
n^3 立方 一般来说,包含三重嵌套循环的算法的典型效率
2^n 指数 n个元素集合的所有子集的算法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
n! 阶乘 求n个元素集合的完全排列的算法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

存在一种可能性,即对于实际规模的输入,一个效率类型较差的算法有可能比效率类型较优的算法运行地更快。例如,如果一个算法的运行时间是n^3,另一个算法的运行时间是10^6n^2;除非n比10^6还大,否则,立方算法表现会超过平方算法。的确,这样一些算法。例如,有一些矩阵乘法算法的渐进效率要好于基于定义的立方算法(参见4.5节)。然而,因为它们的乘法常量值过大,这些非常精美的算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具有理论价值。

幸运的是,乘法常量之间通常不会相差那么悬殊。作为一个规律,即使是中等规模的输入,一个属于较优渐进效率的算法也会比一个来自较差类型的算法表现得更好。

Loading Disqus comments...
Table of Contents